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三個月四度聽取中醫藥界建言 蔣萬安將民眾健康照護擺第一 首都市長催生中醫藥政策白皮書

中醫藥政策白皮書採訪團隊/金麗萍、許志緯、曾琬筑 攝影/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2023新年伊始,對台灣中醫藥而言,也將展開全新局面。2022年底,一場地方首長的世紀大選,從北到南,隨著熾烈選戰,順勢炒熱打響了台灣中醫藥政策。特別是具有指標意義的首都台北市,競選期間,候選人蔣萬安委員,3個月內、4度和中醫藥界面對面聽取建言,並催生出「台北市民健康照護白皮書─中醫篇」,它不僅將成為蔣萬安市長的醫療施政方針,更期待為全國中醫藥政策樹立典範。本報副社長兼總主筆金麗萍特別專訪中醫師後援會會長林展弘名譽理事長、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源泉、副理事長沈瑞斌、監事陳俊如及長照計畫執行長褚衍強,共同鋪陳具有承先啟後時代意義的中醫藥政策白皮書。

構圖/金麗萍 繪畫/游家梅 圖/鄭清影、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提供
中醫師後援會會長林展弘名譽理事長

選前匯聚人氣 選後快速執行

 蔣萬安是一位挺中醫、認同中醫醫療價值的首長,由他來領導市政,將是市民之福。
 蔣萬安在競選期間,三度拜會台北市中醫師公會。2022年7月,公會召開理監事會議時,他即前來聽取中醫需求。8月,公會舉辦會員聯誼,他再度到訪,時為立委的蔣萬安,對於公會長照主委褚衍強提及長照資源議題,當下助理即和褚衍強加Line,顯示積極追蹤處理的態度;張勝鈞醫師也在團隊內,他提出在中醫藥發展法中,明定地方政府可提撥專案經費發展中醫藥,蔣萬安允諾執政後,將朝此方面進行;接著,討論到中醫養生功法促進國民健康,比如八段錦、五禽戲,這些養生功法結合經脈運行,蔣萬安也答應未來將在台北市12個行政區推廣。9月和中醫師後援會幹部相見歡,蔣萬安再度前來公會溝通。接著,10月,國民黨舉辦醫療人挺萬安的活動,我們中醫界也動員2百多到場支持他。沒有一個候選人在短短3個月內,4次和中醫界見面;過程中,蔣萬安真實感受到中醫的價值;他當選後,不應讓這股匯聚的能量冷卻,應開始推動執行工作。
 從後援會的能量聚集,在選後,應快速轉換為執行動能;一個有想法,並能付諸行動的團隊,至關重要。

中醫發展受阻 民眾認識不足居首因

 競選期間,後援會請沈瑞斌和蔡德祥提案;也請陳俊如醫師針對中醫發展受限設計問卷,結果,調查回覆其原因顯示:民眾對中醫的認識不足、安全性有疑慮、不時有負面新聞佔比最高。知道原因,該如何突破?我大致歸納幾個突破點:
 在教育方面,我們要擬定學生教材,由市府教育局編入各級學校的教材內,做彈性課程安排。不論是中醫的節氣進補,像湯圓或冬至糯米粥等等,都有中醫藥的元素;而小學生勞作課,也可加入健康課程實作。
 媒宣部份,應多舉辦民眾講座並適時召開記者會如像清冠一號對民眾的幫助;特殊案例發表像是罕見疾病突破、西醫也至為棘手的乾躁症等。

中醫是專業 更是產業

 經濟發展必須與產業結合。記得馬英九擔任市長時曾舉辦牛肉麵節,把牛肉麵行業帶向高峰。我們也可以選在立冬時,結合迪化街特色,強調中醫藥健康照護的價值。
 再者,是執法議題。針對一些網路密醫,發表文章謀求商業利益,或是剽竊正統中醫肖像,應強化執法工作。
 接著,就是產業結合。我認為,中醫不只是專業,也是產業;一個專業單打獨鬥,擴展不易,一定要結合相關產業;像西醫,就已形成醫療產業,將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都納入,如此,便能更完備地照顧人民健康;中醫也需要一個醫療產業,這屬於中央職權;但在地方上,可以舉辦如牛肉麵節,並進行異業結合,將蒸飪、中藥、中醫等串接起來,形成一個產業鏈。

以病種區分小組 強化基層院所臨床實證

 提升中醫實證,也是重點。清冠一號大舉提升中醫藥能見度,它還有一個亮點,是單方對單病,精準醫療的模式,病種一樣,症狀大同小異;所以,服用後所向披靡,民眾反映良好,染疫民眾快速轉陰。中醫九成以上都是基層院所,基層院所從事研究非常困難;但由醫院主導,基層院所的資源又被醫院拿走;於是,我希望結合基層院所,以病種區分小組,進行臨床方案,比如有團隊針對掉髮討論,共同提出臨床方案,小組成員著手執行,有臨床成效,就進行發表,強化基層院所臨床實證。
 西醫指稱中醫療效都是個案,清冠一號也有西醫反對;所以,必須透過一個平台進行整合,這些基層診所的處理方式要一致,否則,又會回到原點。

台北先行 基桃宜跟進

 將台北市做好,其他六都城市肯定會效法跟進。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很多活動都與台北市雷同,其實大家都在互相觀摩學習。以台北為中心,我已將它擴及北北基桃宜,並開始規畫5大公會的周休聯誼,藉此創造更多交流互動機會。

台北市落實惠民政策 一步一腳印邁向健康之都

小內閣重視健康照護 中醫藥界全力相挺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源泉

搭建對接平台 公私協作機制上路

 選舉期間,蔣萬安市長展現對中醫藥的高度重視,並允諾將由台北市衛生局定期與台北市中醫公會針對中醫發展事務召開溝通會議。現蔣萬安正式當選台北市長,值此市政展佈新局之際,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在既有的組織架構內,由理事長召集常務理監事成立中醫公共政策研發推動小組,代表公會出席由市政府召集衛生局及相關單位召開平台溝通會議,落實中醫藥政策推動及執行。
 就中醫長期發展,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已與市府團隊研擬「台北市民健康照護白皮書─中醫篇」,雙方並完成簽署合作。而自我就任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第20屆理事長後,即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就會員服務、學術教育、國際交流、社會公益等項目成立24個業務委員會團隊,各相關委員會服務團隊已準備就緒,將配合推動蔣萬安市長簽署「台北市民健康照護白皮書-中醫篇」政策。
 推動「台北市民健康照護白皮書-中醫篇」政策,除既有團隊,歷任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們係屬中醫藥界重要資產,在與市府合作的過程中,將借重各自的專業及人脈,深化合作內容。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沈瑞斌

中、西醫各具科學性 殊途同歸

 中醫藥常被以傳統醫學視之,事實上,我們在醫學院雙主修,知道醫學是什麼;但直至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成功清冠一號,並發表國際期刊,民眾才開始接受中醫。
 其實,中醫看病也很科學;不會只取特定穴道或只使用那一味藥,中醫會審視病患整個身體結構,是否有什麼改變,應使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恢復。大家有刻板印象,以為使用儀器才叫先進,我們有理學檢查的教科書,論及望聞問切的切診,西醫有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 PE)會寫入病歷,之後的X光、斷層掃描或MRI,是做確認;藉由把脈也可得知某方面功能異常,必須確認,才需儀器檢查。

創新精神 體現於新發現

 創新的精神,表現於面對舊有的醫療技術,能不能賦予新的觀念,而不是拘泥於一個穴道或一味藥。我藉由拜訪各地醫學院及診所,從他國醫學教育方式和診所經營策略、找尋創新元素。
 在中藥和醫材領域,都有許多創新能量。好比醫材中的針具,我就曾協助廠商研發更適合醫生使用的針具,扎進患者體內的阻力減少,讓病患感覺的疼痛更小。

鹿茸壯陽 也可活化神經系統

 中藥的創新,以鹿茸為例。鹿茸可以壯陽,但它也可以活化神經系統;活化神經系統對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或老人家的抗衰老都有幫助,這就是創新的發現。現在,一般人卻不知道鹿茸其他作用,因是與我們的醫學教育有關;在學校,不會把藥材拿來分析,方劑學、中藥學探討的是這味藥可以治療什麼症狀,至於中間的機轉,並沒有被強化到醫生或民眾的知識裡。
 中醫、西醫,都是科學,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罷了。中醫講歸納、演繹、統計,它是科學;而西醫走微觀路線,不過,微觀易看清全面。中醫開藥給病患服用,記錄每個人治療的症狀,記錄本身也是一項科學;經由統計出來的大數據,最後才會成為我們的醫書醫經,產生一本教科書;我們用科學方式講述,才能避免太多之乎也者。所以,中醫也是科學,西醫也是科學,只因殊途,終歸會整合在一起。

天花板收費模式 扼殺創新動能

 只是,法規增加創新不少阻力。目前,所有中西醫所使用的醫材都需經過國家審定,沒有藥號就不能使用;台灣對醫材與醫術的限制非常嚴格,這也影響醫療創新速度。像我所使用的針具若加上電流,就要經過IRB(機構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進行人體試驗之後,才有可能通過;否則,就流於一般的美容用品。所以,目前針和電流必須分開,不能一體成形,因為,結合之後被認定為新醫材,必須重新送審。
 同時,天花板的收費模式,致令創新欠缺誘因。醫界投入心血,從事醫療服務開發;最後,卻仍陷於天花板的收費模式,長期以往,終將使得創新失去動能。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陳俊如

架構產業生態鏈 整合才是中醫藥發展王道

 雖然,清冠一號提升中醫藥的能見度;但仍有許多民眾對中醫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秘方的觀念。民眾只知道清冠一號可以治療新冠,卻不知道還有更多其他的處方,也可以治療新冠所帶來的諸多症狀;我認為,許多民眾對中醫藥的認知,還是非常淺薄。
 舉例而言,抗生素的種類,也有好幾種級別,針對不同細菌,有不同的藥;反觀中醫亦然,一樣的感染源,因個人體質差異,產生的症狀也不同。中醫藥治療,不是只有單病單方。

台灣疫厲大流行 靠中醫抗疫

 在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傳染性疾病、古稱「疫厲」的大流行,中醫藥在抗疫上,表現出色;1884年,在台北發生霍亂流行,1896-1917年代的鼠疫,兩次的疫厲,臺灣都是以中醫黃玉階為首投入治療,獲得極大的成效;2003年的SARS,國科會投入經費在中醫藥研究,共同抗疫。
 若要能有效建立民眾對中醫藥的了解,除了基層導入中醫相關健康教育內容外;對於一般民眾可以台北市府為主、配合地方里長舉辦里民的中醫旅遊活動,透過中藥廠、藥材種植基地、迪化街藥房、代表性中醫診所等實地看訪與專家解說,讓民眾認識中醫。

寓教於樂 中醫旅遊深化民眾認知

 從中醫旅遊行程規劃中,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中醫藥產業生態鏈。我認為,中醫需要建構一個生態鏈,將所有中藥產業包含進來。我們沒有必要以職業,區分中醫師,或迪化街的藥商,它就是一個產業鏈,缺一不可。目前,中醫在產業和政府部份,佈局較少;所以,在政策面上頗受壓抑;所以,當蔣萬安委員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拜會時,我和他分享這中醫旅遊行程所突顯的產業生態鏈的重要性,得到他積極回應。

中醫藥的負面形象及扭轉之道
民眾痛點解決方式
認為中藥粉效果不明顯換吃水煎劑,濃度高,效果快很多(自費選擇)
安全疑慮強化媒體溝通
中藥很難吃可以使用中藥錠劑直接吞服(自費選擇)
找不到信任的中醫師聘請醫師擔任社區講座
認為西藥效果快相較於西藥,中藥較無副作用
中醫不具科學證據認知不足
聽信街坊鄰居介紹密醫政府把關

資料來源:陳俊如醫師提供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長照執行長褚衍強

提升補助金額 強化據點與中醫師資源連接

 政府自民國96年開始推動長照1.0,民國106年晉升為長照2.0;而中醫師公會自民國108年才開始投入長照,前任理事長黃建榮掌握重點,積極投入,算是先驅。之後,全聯會也跟進,推出預算規模一年達2200萬元的健保總額中醫醫療機構照護方案。
 公會的長照計畫是從據點開始,對象是能自由活動的長者。我們透過護眼操、八段錦,養生操等一些養生工法,或是食療的方式,延緩長者失能的發生,有些肩關節、膝關節退化,透過這些養生工法,恢復長者功能;並透過中醫師演講教學,提供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避免濫用藥物。

延緩失能師資 嚴重不足

 只是,延緩失能的師資嚴重不足,只有198名。希望未來台北356個據點,每一個據點有兩名中醫師從事服務;藉此,一者可提升中醫利用率,二者讓據點的長者,有更好的中醫醫療照護;對於完全失能的長者,就由機構或居家照護相關計畫銜接。
 我認為,中醫號強調治未病,在長照最大的優勢即是養生保健。可惜的是,現在長照政策重點,置於失能者,投放很多資源在居家和機構;事實上,養生保健做得好,可以減緩失能發生,緩和醫療負擔。

資源配置 應依醫療不同而有別

 特別是,雙北的醫療資源遠高於其他縣市,長照作法也應不同於雙北以外的地區。依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每萬人的醫師數為 31.3人;而台北是39.2 人,高於全國平均值;目前,雙北的職業中醫師是 2335人,佔全國7913中醫師約三成;醫療資源豐富的雙北,應可透過據點進行串聯;同時,平衡醫療資源配置,強化未失能者的照護。
 我雖是公會長照計畫的執行長,但計畫順利執行靠的是團隊。以台北區所涵括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宜蘭以及金門、馬祖,需要靠各地區的公會理事長以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中醫師林舜穀、林森院區副院長邱榮鵬協助。

補助不足 喘息計畫落實不易

 長照計畫亟待解決的是人手不足的問題。我希望從事居家的醫生,可以在晚上或假日去探視患者,但出現一個現實問題,晚上是診所病患最多的時候,目前的補助太低,換算金額約6000元,以此要求一名醫生出診,有些困難。延緩失能的講師費1200元,對中醫師而言,也不具誘因;以至於不易在據點附近找到中醫師前去演講教課,達到據點與就醫行為連結的執行目標。
 在選舉期間,蔣萬安市長到公會拜會時,我向他當面反應長照執行困境,表明補助經費不足的問題,時為環衛委員的蔣市長,已發公文給衛福部及國健署,只是尚無下文。

中醫藥政策白皮書採訪團隊/金麗萍、許志緯、曾琬筑 攝影/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