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從傳揚藥食同源到指責藥食不分孰是孰非 誰觸動新時安危機?

策畫.採訪.撰文/金麗萍
圖/鄭清影

 古老智慧,正面臨時代考驗。「藥食同源」一說,流傳千年;此時,它的商機意義,更甚於真理;這一座大市場,現在,已是兵家必爭之地;食品大廠、中藥廠、中醫師等紛紛舉旗、主張立場。新近,更因各方勢力角逐其中,在國會引起高調談論。
 當神似中藥的四物飲品、十全大補飲,在市場滿天飛時,中醫師終於按捺不住了,跳出來指責藥品食品不分,是一場「新食安危機」。
 只是,食品級相關業者也有話要說。中藥食品化、食品養生化,在市場上,藥食早已不分;只要,守住法規紅線、不妄稱療效即可。不過,業者也坦言,雖是如此,仍有不少廠家強打擦邊球。
 事實上,隨著消費意識高漲,架構適切的法規環境,已是重中之重。在國會第10屆第4會期,揮出預算凍結的大刀下,立法、行政兩院與業者的共識建立,已是當務之急。

市場爭奪戰 藥食同源變調

中藥安全 劍指食品級產品

▲在衛福部長陳時中的眼裡,中醫藥的能見度愈來愈高

 《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 「空腹食之為食物, 患者食之為藥物」,記載「藥食同源」的精神。《淮南子.修務訓》則稱: 「神農嘗百草衣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看來,神農時代,也是藥食不分,差別在於有毒無毒。
 時至今日,主張藥食同源或指責藥食不分之間,存在極大的模糊空間;靠著既有規範:非藥不得宣稱療效,似乎完全鎖不住遊走邊緣地帶的強大市場驅動力。

湯飲不分 中醫師被迫靠邊站?

 2021 年11 月28 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中醫師全國聯合會共同舉辦中醫藥論壇,觸及中藥用藥安全議題。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致詞時特別提及,社會對中藥用藥仍有疑慮,這將妨礙中藥的發展。
 論壇中,中醫師全聯會秘書長蔡三郎大聲譴責市場上藥食不分的現況。中醫師蔡三郎直接將藥品食品「分」不清、「名」不清、「說」不清、「法」不清等四大不清的情況,形容為「新食安危機」;他在講演中列舉許多以「四物」為名的各式飲品,蔡三郎認為,這些四物飲品已明顯混淆中藥「四物湯」。

必也正名乎 「四物」「十全」是食是藥?

 根據衛福部中醫藥司基準方劑資料說明, 「四物湯」出典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處方包括: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是「藥方」,需經中醫師診斷,依據個人體質、症狀,進行調整、增添藥方。
 中藥「十全大補湯」是中醫師的另一個痛。目前,市場上,以「十全」為名的飲品、雞精充斥市場通路,中醫師縱有滿腹經綸,也是有理說不清;無怪乎,蔡三郎對市場上取中藥為產品命名基礎,引起消費者誤解的作法,深不以為然。

接軌國際 保健食品行政立法面臨巨大挑戰

國會催逼 法規如何化阻力為助力?

 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基於預防保健意識大幅提升,國內保健營養食品產值頻創新高,已連續6年正成長;2020 年,年產值更一舉衝上195 億元。亞太市場的保健食品市場規模,更是驚人,國際市調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預測,2021 年,亞太區保健食品市值上看896.3 億美元。
 市場商機雖是誘人,但法規環境欠完備,將成為行政立法及產業界的一大挑戰。立法院第10 屆第4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8 次全體委會會議衛生福利部主管110 年度單位預算凍結案書面報告指出,民間團體2018 年調查發現,台灣合法上市的「第一類健康食品」中,有70%以上的保健功效是經由動物實驗,只有不到30%的產品是經由人體試驗證實。

商機不等人 保健業者急著跳上國際列車

 但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及歐美有關食品的「保健宣稱」(Health Claims),均規範必須「以人體試驗為主,動物試驗不能作為獨立證據」;反觀衛福部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多仍保留「動物試驗」模式,影響業者前進市場的腳步,明顯被國會跟催進度。

不得宣稱療效 食品級產品天條

名稱非專屬 只問是否踩紅線

 食品代表則從不同角度檢視市場上湯飲不分的現況。食品流通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台灣食品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立彪表示,如果,銷售產品歸類於食品級,本來就可以使用相關名稱,但按照法律規範,不可宣稱療效, 譬如聲稱: 「喝了,可以增強免疫力」等,這就必須嚴禁。
 賴立彪指出,目前,中藥食品化、食品養生化,早已是藥食同源了。但不論是食品或中藥,政府都有許多規範,只要守法,我認為,並無不妥。再者,食品藥品的銷售通路也不同; 醫藥只能在特定通路銷售, 而食品級產品的通路較廣。同時,食品級產品與中藥商存在上下游的合作關係,食品級產品所需的中藥材,也是由中藥商供應。

法律規範 食品級業者守得住嗎?

 賴立彪也表示, 法規雖明確,卻仍有業者猛打擦邊球。賴立彪舉例說明,最近,我看到一則電視廣告,十分驚訝;這是一款針對糖尿病患者推出的保健食品。根據業者的電視廣告內容,並沒有直接宣稱可以治療糖尿病,但雖未明講,卻使用影射的方式,令消費者產生聯想。不知類似的行為,政府將如何規範?

狂打擦邊球 挑戰底線

 賴立彪認為,市場上,有不少飲品,並非食品業推出,而是生技藥廠以食品等級進行生產銷售。我從中藥界得到的訊息反應,這款糖尿病飲品賣得很好;我猜想,中醫師應該是對保健、補品存在的模糊空間有意見,這部份對中醫師的衝擊確實很大。
 飲料公會則回應,四物飲屬於保健產品領域,而針對飲湯不易辨明的議題,衛福部曾召開幾次會議,研議管理方式,希望界定中醫藥的管轄範圍;至於飲料公會,內部會員的業務偏向柳橙汁、烏龍茶、紅茶、咖啡、碳酸飲料等,關連性不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