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科學中藥缺貨 中醫就開不成藥了?

林源泉:善用臺灣本土青草藥 積極運用水藥 可緩解高藥價及缺藥危機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繪圖/游家梅

 後新冠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步調緩慢,年輕人失業率飆升,引起全球關注。而對岸的房事、藥事紛擾不斷,更牽動臺灣中藥材市場,引發缺藥的羅生門事件。
7月20日,立委黃秀芳於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在「社會福利與衛生環境委員會」內,向衛福部長薛瑞元傳達中醫師面對缺藥問題「無藥可開」的處境。看來,延燒年餘的缺藥問題,恐非短期市場波動,而是臺灣中醫藥發展糾結無解的難題。
 臺灣約有85%的中藥材需求,來自中國大陸;而健保藥的藥材來源,尤其倚賴對岸。唯近來,在大陸中藥材,竟出現游資介入、淪為商人炒作題材,部份藥材的價格飆漲數倍;因此,中藥界也有一說,沒有缺藥問題,只有價格變數。
 於是,建立臺灣中藥材自主供應能力,藉此穩定中藥材市場,已匯聚多方共識。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在上游材料價格走高、成本驟升之際,正考驗中醫師堅守品質的良心,以及藥廠大膽投資的勇氣。

房地產爆雷 游資轉戰中藥材

 2018年,中國大陸一部《我不是藥神(dying to survive)》社會寫實片,在檯前獲獎無數;但布幕背後,道盡藥品市場的暗黑面。時至今日,在大陸,場景轉移,中藥材竟淪為游資炒作的標的。
 據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中華黃庭醫學會創會理事長林源泉分析,中國大陸的經濟問題,不外環繞與民眾生活切身相關的三大需求,一是吃的糧食,二是治病的藥,三是住的房子。近來,大陸房地產連番出事,恆大、碧桂園相繼爆雷,致使當地房地產市況低迷。
 反觀中藥材,充滿題材性。新冠肆虐、中醫藥火紅,加上大陸疫情封控、中藥材種植量減少,實為作手提供炒作溫床;於是,房地產的游資以及中間商,趁勢轉移陣地至中藥材市場,進行價格操弄。

炒作之風四起 部分中藥材飆漲3、4倍

 林源泉表示,中藥材幾乎陷入全面性的炒作,差別只在於漲多漲少。當歸、細辛、酸棗仁、黃連等,每台斤的價格破千,相較於以往的300至400元,相差3、4倍之多。
 林源泉進一步強調,不只是中藥材,南北貨的價格也跟著走揚,像是紅豆、小麥和糖,無一不漲,其中,糖的價格甚至提高了2倍。

危機正是轉機 傳統中藥價值重現天日

 林源泉並且表示,這波全面性中藥材漲價,應是無回頭路了。但他指出,危機正是轉機;我們應該藉機重拾傳統中醫、中藥的價值,思考如何善用本土青草藥,積極運用水藥,以緩解高藥價及缺藥的危機。
 可惜的是,傳統中醫藥被冷落已久,急速式微。林源泉指出,目前,臺灣傳統中醫出現嚴重斷層,大約有95%的中醫看健保,以開立科學中藥為主;於是,老中醫善用本土青草藥的傳統醫術逐漸走入歷史,健保醫師只能倚靠科學中藥;因此,在價格致使缺藥後,中醫師面臨雙面夾殺,只能無望地發出「無藥可開」的吶喊。

治病方式百百種 豈需受限於健保藥一途?

 林源泉主張,事實上,治病有多種方式,不是只能靠科學中藥,科學中藥多為經方,多數藥材來自大陸;當原產地出現變因,連帶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再者,林源泉也強調,中醫至寶:針灸、傷科,更應致力傳承。如果,針灸能把病治好,何需再開藥給病人?
 對於藥廠擴充產能,林源泉直指,實為不切實際的想法;林源泉認為,藥廠具有成本考量,誰願意做賠本生意?

健保中藥缺貨大漲 中醫診所有苦難言

衛福部專案委託中醫師全聯會媒合調度

解開缺藥羅生門

中藥材不缺 進口量再增9.1%

 中藥商全聯會理事長馬逸才一再強調,這次臺灣出現嚴重的缺藥問題,並未發生在中藥材進口上。根據衛福部中醫藥司取自「關港貿通關資料查詢系統」的數據顯示,馬逸
才所言不虛。該系統資料載明:中藥材在民國112 年1 至6 月,較去年同期甚至還成長9.1%,證明中藥材沒有進口短缺的情況;林源泉也判斷認為,兩岸政治關係雖然緊繃,
但這次藥材價格波動,並非出於官方之手,而是商人作為。
 一如馬逸才所言,這次缺藥戰場不在中藥材,而是在健保藥、科學中藥;健保藥採總額給付,不能任意變動價格;當原料成本陡升,確實令生產健保藥的藥廠,以及開立健
保藥的中醫師十分煎熬。馬逸才也強調,若非健保藥,藥價較能隨行就市。

健保中醫師陷入兩難

堅持品質、守住價格 能撐多久?

 近來,臺灣健保中醫師忙碌奔波,試圖擺脫「無藥可開」的窘境。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為緩解缺藥問題,衛福部中醫藥司以專案方式委託全聯會進行藥品媒合
調度。據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說明,除了調度媒合外,目前也委請華陀和小藥廠進行溝通,以協調出未被充份運用的產能。現在,大家期待的是何時出現開出擴增產能第一槍
的中藥廠?並進一步帶動臺灣中藥廠的整體投資行動。
 在此,中醫藥界也期盼衛福部可協助中醫藥界和經濟部溝通,給予租稅減免等相關投資優惠協助,以鼓勵藥廠加碼投資。陳博淵指出,面對這一波缺藥、藥價高漲,中醫師實在是受傷慘重。因為,面對墊高的藥價成本,中醫師的服務品質卻不能打折,價差只能自行吸收;但陳博淵也坦言,這種情況也無法持續過久。

官方提解方 回應中醫師「無藥可開」

就其辨證論治

開立替代性藥方因應

 中醫師團體一句「無藥可開」,透過黃秀芳委員的質詢,大大提升中醫缺藥的議題高度。面對缺藥,衛福部祭出短期治標、長期治本的因應作法。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表示,衛福部已設置「中藥供應資訊平台」,同時建立中藥材及中藥製劑短缺通報回饋機制,並於4 月正式上線運作。據通報,6 月起,中藥材並無缺貨通報案件;而中藥製劑
通報案件,也有減少趨勢。

通報機制 有助媒合調度

 面對業界傳來:中藥製劑缺藥十分嚴重,早已不耐通報一說,黃怡超認為,申報缺藥,仍有助於彼此互通訊息,透過通報系統,讓中藥原料供貨資訊流通,有助於整合同業力量,緩解缺藥問題。目前,中醫藥司也進一步委託中醫師全聯會協處媒合調度。
 黃怡超說明,臺灣中藥材約有85% 由中國大陸進口,為確保供貨安全,中醫藥司持續關注中藥材輸入情況。經調查統計,目前國內常使用的中藥材,庫存量約可達至少6 個月,所以,無缺貨情事;甚至,經衛福部「關港貿通關資料查詢系統」顯示,中藥材在民國112 年1 至6 月,較去年同期成長9.1%;印證中藥材進口無虞。

價格飆漲 限於少數中藥材

 目前,少數特定中藥材品項如酸棗仁、細辛、當歸等價格漲幅驚人,卻是事實; 黃怡超認為, 在300、400 項常用中藥材中,畢竟是少數。
 至於中藥製劑的缺藥情況,黃怡超則解讀,部份原因來自於預期缺貨心理,進而產生囤積現象所致。
 只是,如何解燃眉之急?黃怡超表示,中醫師可就其專業辨證論治以同質性藥品取代使用,或針對特定病人需求,開立飲片或水煎藥因應。

4 大計畫上路 朝藥材進口替代努力

 不過,缺藥所突顯臺灣中醫藥發展結構性問題,仍需以治本之道解決,即:降低中藥材進口依賴,強化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種植,建立自產自用能力。此事具有相當的政策高度,目前,已納入臺灣中醫藥發展法執行的重點項目。
 黃怡超說明,民國111 年起已提供承租公有或國營事業土地種植中藥藥用植物者,得申請土地租賃期限保障;且於今年度開始辦理補助中藥藥用植物種植。目前,已與4 個單位建立契作合作關係,以此作為重要的試金石。

官方提解方 回應中醫師「無藥可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