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淺談中醫治胃病的臨床用藥(二)

淺談中醫治胃病的臨床用藥(二)

文/王唯丞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2.甲己合化土

 除了胃部的討論之外,我們也可以按照同樣的道理來探討脾臟的問題。在天干五合中,有所謂「甲己合化土」的關係,而以臟腑觀之,則「甲」為膽,屬木且為木中之陽,在十二正經中屬足少陽膽經;而「己」為脾,屬土中之陰、至陰之臟,在十二正經中屬足太陰經。由於膽為十二經之主,主「中正」與「決斷」,因此膽有問題的人,較容易肝脾不和。又因為木會犯土,因此膽的問題長久下來也容易造成食慾不振、或因做事難以決斷從而憂思難眠。另外,從七情的角度來看,由於脾主憂思,因此一旦憂思難眠久了便會導致脾臟不好、吃不下東西,接著便會因脘腹中滿而形成胃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脾胃不和。以五行而言,此即膽之木性來伐脾之濕性並合化成土之氣,致此氣壅滯、阻塞。
 同理,當一個有病之甲或有病之木與有病的土合化成土,則該合化之土應為一種虛弱之土。由於土為金之母,在母病及子的作用之下,某些肝脾不和、脘腹中滿的人會開始有肺陰、肺津不足的現象,久而久之便導致喘息、咳嗽等問題。同樣地,假設合化之土此時過旺,也會影響到它所生的「庚金」。庚金對應到臟腑即為大腸,如果土過旺但含濕太過的話,則大腸也會產生易泄、便血、腹痛,甚至是濕阻中焦、嘔吐噁心等問題。在臨床上,現代人為何會因壓力而併發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或是克隆氏症,又或是腸胃不好的人在久病後為何容易肺功能衰退(如肺纖維化或是氣喘等),也都與甲己合化土的邏輯有著密切的關連。
而有關「甲己合化土」中各元素旺與弱對於疾病之影響,同樣也請讀者參閱以下圖表之說明。

王唯丞 (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二、胃部疾病的用藥與治療

1. 制酸與修復傷口

 胃部疾病的發生經常來自於飲食影響或生活緊張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因此要處理相關問題,第一步即是制酸。制酸的目的在於避免胃酸分泌過多,因此在用藥上應選擇能中和胃酸者,像是海螵蛸(即烏賊骨)、蛤粉、酒炒過的芍藥以及酒炒過的延胡索等等。而若是罹患慢性的胃部發炎,胃的淺表及皮膜經常會隨著時間增加而受到損傷、形成傷口,因而需要進行收斂與修補。適用於修補傷口的藥包含白芨、白前、白薇、象貝母、牡蠣或瓦楞子等有收斂作用者,或像海螵蛸、蛤粉也都可以使用。這個階段的用藥有兩個要點,第一為抑制胃酸的分泌,第二則是讓既有的傷口透過修補得以形成膜來保護受傷的地方,幫身體爭取到一些自我修復的時間、也更容易治癒。

2.止痛

 針對胃病發作時的疼痛治療,一般比較常見會使用的是三七這味中藥,因它同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然而,我們在診斷時,還是應該針對疼痛的原因來辨別寒痛、熱痛、實痛還是虛痛的不同,方能給出較為精準的用藥。若為寒痛,一般可能會使用性溫的乾薑、高良薑等藥草,如果有脘部腹痛的情形,也可以使用能溫胃暖中的丁香、小茴香或肉荳蔻等。若為熱痛,代表患者可能有感染或發炎的情形,這時就會建議用黃連、川楝子等藥來處理。若為實痛,較常見的原因在於吃了難以消化的東西、多天無法排便而造成的食積,可以用厚朴、枳實或酒制的大黃來處理。最後,若患者因久病或是罹患腸胃炎後導致胃氣虛,則可能產生虛痛。此時不宜再用攻補的方式,而可以採用一些既能升降胃氣又能麻醉胃部的藥,像是方才提到的丁香或是延胡索。但如果虛痛的原因是來自於脾胃氣虛,則黃耆、黨參可能較為適合。最後連帶一提,烏藥因可入厥陰經,因此若有寒疝、腹疝或婦女經痛等下腹部疼痛出現時,其可達到行氣止痛的功效;而黃連雖然無法制酸,但也能夠消炎,故可作為搭配一起使用。
 以上是就疼痛所給予的用藥建議,然而,針對胃痛所引發的其他症狀,我們也需要分別進行處置,詳見下述。

(一)消化問題

 如果疼痛的原因是因為一時間吃了不好消化的東西、導致肚子漲痛,除了方才提到對於實痛的處理外,也可以考慮將木香、檳榔、枳實、厚朴加以合用,因其不單可以止痛,亦能幫助消化。而針對消化不良的部份,常見原因包含吃東西的習慣不好(如狼吞虎嚥),或因肝臟、胰臟的問題導致消化液分泌不足。此時,我們也可以採用焦三仙(即炒過的山楂、麥芽、神麯,或是雞內金)來協助,因這些藥較適合久服。雖然香類的藥也有止痛和鎮痛的作用,但是長久服用容易耗氣或是上火;相較之下,山楂、麥芽、神曲、雞內金較為溫和,儘管它消脹的效果比較慢,但是長久服用不只能解決消脹的問題,也對吸收、消化較有助益。

(二)神經問題

 另外也有一種常見的胃痛是屬於神經性的,包含因過度緊張或壓力太大所造成的肝胃不和,也就是當肝膽來犯脾胃時所引起的疼痛。此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柴胡、川楝子、吳茱萸、佛手柑、甘松香等具疏肝理氣、安神定志療效的藥。在此也補充一下,針對不同器官所引起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以下用藥原則:主要問題在肝,則治肝主藥以柴胡為首選;主要問題在腸,則升麻為主藥;主要問題在胃陰、胃氣的不足,則可考慮使用葛根。

(三)失眠問題

 若是因慢性胃炎或長期胃痛引發失眠,首先可以考慮使用半夏這方藥。半夏一可化痰降氣、二可消瘰癧,也因其顧名思義指「指夏天由陽轉陰之際」,因此具有調和陰陽的功效。若說半夏是「陰中帶有陽」,則夏枯草因指「夏天始要枯萎之際」,故為「陽中帶有陰」,也是可以一起使用的藥。睡眠障礙多是因情志方面出了問題,因而患者常也會有脾胃失調、陰陽不調和等症狀,從而陰陽的調理是失眠問題上重要的處置。因此,對於因腸胃問題造成的失眠、呃逆,或者半夜睡到一半被痛醒的情形,半夏和夏枯草的組合將是一帖良藥。

3. 去濕補腎

 另有一些腸胃疾病是源自體內濕氣太重,因此在用藥上就必須考慮化濕。如果患者有嘔吐、腹瀉的情形,可以考慮採用藿香搭配佩蘭,因兩種藥合用不但可以健脾、升發脾氣,且化濕、祛濕的作用非常好。若是腹中濕氣太重、有水氣的話,蒼朮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有去燥、去濕,甚至發汗的功效。將蒼朮、藿香、佩蘭三種藥合用,則化濕除燥的作用會非常好。而若是心下有水氣、血液循環不加且手腳冰冷,則可以用桂枝暖中、活血,再加上澤瀉、茯苓兼能除濕利水氣。
 若是患者本身的體質不只濕氣重,也兼具消化不良或腎氣不足的問題,另可考慮使用香附和砂仁來代替。香附是理氣的主藥,也是女科的要藥,除可用於腸胃不適外,對於女性生理期所造成的不適也有助益。而砂仁除了除濕、健脾之外,另有入腎、補腎之功效。因此若是腸胃長期不佳,根據「腎為胃之關」和「腎陽不足」的觀點,腎臟的功能通常也會很虛弱。若是要同時治療腸胃問題以及腎功能的衰退,就可以使用砂仁和益智仁這兩味藥,因其可入腎、補精髓,預防並延緩腦之失智退化。

三、小結兼論中西醫用藥之區別

 以上介紹的都屬於較為普遍的主要用藥,不過由於中醫很強調辨證論治,因此根據不同的診斷、用藥也應因人而異。惟以上所介紹的藥方都是適合久服者,這可能就是中醫用藥相對於西醫比較不同的一點。
 以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為例,常見的西醫用藥為具制酸功能、可使胃酸分泌減少的氫離子幫浦。然而,這樣的處方在久服之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由於人體胃部存有的幽門螺旋桿菌,易在胃酸變少之時開始活動,因此長期下來便容易造成胃的發炎、甚至形成胃癌。因而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雖可減輕消化性潰瘍中、胃酸分泌過多的情形,但也可能因此導致癌症。
 另外在促進腸胃蠕動的部分,常見的西藥是透過抑制組織胺的分泌,或促進腸胃神經的蠕動來產生療效。然而,這些藥在服用之後容易造成頭暈或是心律不整的情形;又或者像是胃乳、氫氧化鋁這些常見的制酸劑,也容易在久服之後造成便秘。易言之,儘管這些胃藥對於特定症狀都具有很好的療效,但它在久服之後所帶來的副作用卻可能對身體產生許多傷害。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善用中醫的概念,透過中藥加以辨證論治,在治療胃部、修補損傷並促進消化的同時,也能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王唯丞 (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