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保護結構利益 恐輸掉民意 全面開放 贏回民心 確診人數日以萬計 開放邊境需求更大 限縮國藥清冠 背離全民需求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圖/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9月23日立法院開議,預算審查是重頭戲。向來低調安靜的中醫藥界,近年來,雖活動頻繁,社會能見度大幅提升;但論及預算爭取,卻仍顯斯文。如今,擺在中醫藥面前的預算難題,「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限縮;預計規模5年16億元的「中醫藥振興計畫」,也大幅縮水為5年4-5億元。錢事不順,使得中醫藥得持續在叫好卻不叫座的氛圍中,只能小碎步前進,不易邁開大步、打開該有的格局。

限縮臺灣「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 傷及全民利益

限縮臺灣「清冠一號」公費使用對象 傷及全民利益

民怨炸鍋 不易落幕

 立法院第10屆第6會期9月23日開議,預算審查將是這個會期的重頭戲。在此之前,中醫藥界因政府限縮國藥「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一事,提前引爆錢事紛爭。此事,不僅讓全體中醫師跳腳,更引起民怨沸騰;尤其,本土「清冠一號」已具有國藥地位;它對抗新冠病毒的療效,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從國外紅回臺灣的「清冠一號」,多次被小英總統誇為臺灣之光;兩相對照,令人莫名所以。

掌聲變虛聲 全民幸福感盡失

 倒帶回溯「清冠一號」,一路走來,掌聲不斷;此刻,兜頭潑下的一盆冰水,讓全民幸福感盡失。
「清冠一號」公費支出,經費來自「國家防治紓困振興特別預算」,這項國家預算支出,向來備受立委諸公關切。看來,中醫藥界搶在國會開議前,率先啟動一場預算攻防。
 身陷炮火之中的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認為,「清冠一號」動用政府預算,這是納稅人的錢,本應謹慎,理當檢討適用對象的合理性。黃怡超說明,9月8日衛福部中醫藥司提出限縮「清冠一號」適用對象於高風險族群;9月9日已納入中醫師全聯會意見,加入適用對象3條件,確診新冠肺炎呈現任一中醫急迫病症如:高燒不退,體溫39度C、持續2日;咳嗽明顯,兼具喘症;咽喉嚴重,飲食困難等。雖然放寬,但仍持守適用對象滾動檢討的國家預算處理原則。
 中醫藥司本於職責,錯在哪裡?還來不及釐清,一場民怨,已從四面八方襲來。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強調,對於「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我們的訴求是全面開放。
 從臨床實況,中醫師們有理要講。

抗病毒 清冠一號CP值高

政策急轉彎 新增適用3條件卻如虛設

 林展弘指出,政府放寬的3項公費條件,意義不大;他以確診民眾實際就診的情況說明,放寬條件之1,要發燒2天,試問:會有確診者發燒2天都不處理嗎?條件2確診者會等到喉嚨痛如刀割,吃不下東西,才來找中醫嗎?條件3,咳嗽咳到喘,這也不實際;正常的情況是,一確診,就會趕快找醫生;所以,放寬的這3點,形同虛設;從9月15日開始實施新公布的適用對象至今,臨床確診病患,幾乎都不在政府新加增的3項公費條件之中。

排除兒童、孕婦 防疫邏輯何在?

 林展弘進一步解釋,「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將兒童排除在外;兒童的防疫思維脆弱,容易成為防疫破口。在「臺灣清冠一號臨床用藥指引」內,原本即有針對兒童用量建議。再者,孕婦也不在適用範圍內;事實上,「清冠一號」的10味藥,根據《中華藥典》去看,沒有一味藥對細胞有毒性,這對孕婦是安全用藥,只不過,需留意劑量調配;現在,劑量調配被限制,中醫師臨床的專業判斷,無 從發揮。

性價比最高 「清冠一號」全民共識

 林展弘納悶地指出,最近,確診人數再次飆高,照理講,「清冠一號」的性價比最高,在輕症時阻絕病毒,怎麼會在此時限縮適用對象?現在,被排除在外的確診民眾就只能接受症狀治療,服用止咳藥、消炎藥、解熱藥等,不僅轉中症的機率提高,復原期也會拉長。
 林展弘表示,從實際數據顯示,在3種抗病毒藥中,「清冠一號」的性價比最高;一天請領的藥費只有1500元,視訊診察費500元;同時,它只適用一次,金額很好掌握。也因為它的性價比最高,目前投藥人數超過60萬人次,花費卻只有9億多,遠低於其他兩款的抗病毒藥。
 林展弘也認為,在面對疫情,中醫的專業受到極大的委屈。中醫師不具判讀快篩確診權限,需根據西醫的確診通報,開立確診處方;只是,西醫也只是依據快篩進行確診判定;政府應朝縮短流程,便於民眾快速就診的方向調整。

重防弊輕興利 治絲益棼

 「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限縮,中醫臨床專業也被限制。林展弘說明,如「清冠一號」偏涼,如果病患腸胃不適,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就是減量「清冠一號」、外加一些科學中藥;但現在根據指引,無法如此處理,規定30克就是30克,這是一個沒有專業考慮的限制;「清冠一號」對抗病毒有很好的療效,這是眾所周知,只是,要避免病人腸胃過寒,現在,指引鎖死用量,並不利於民眾。
 對於更新指引是針對不肖中醫師刻意減量以降低成本一說,林展弘認為,那絕對是少數人,可以專業審查的方式予以嚴加管理,健保的科學中藥,也是以此防止弊端。

振興中醫藥 預算大縮水

經濟部、國科會缺席 中醫藥伸展跨領域大格局受阻

 一部國家中醫藥大法臺灣《中醫藥發展法》,確立中醫藥舉足輕重的地位;緊接著而來的中醫藥5年振興計畫,更振奮中醫藥界。只是,從計畫開始形成到最後成型,仍難成格局:架構、經費,雙雙縮水:關乎產業發展、臨床研究至鉅的主管單位經濟部、國科會缺席,而原本規模16億元的經費預算規劃,也縮減為4-5億元。
 黃怡超說明,明年是中醫藥振興計畫第1年正式提撥預算;原本,除衛福部,在經濟部、國科會、原民會等單位,均扮演一定角色;最後,行政院核定,經濟部、國科會因有自己的基金預算,被排除在外,僅中醫藥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以及原民會參與預算執行。

磅礡氣勢 虛弱不少

 黃怡超指出,按計畫內容,除中醫藥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每年分配4000萬元左右,原民會1000萬元上下,整體計畫規模4-5億。相較於原先的磅礡氣勢,虛弱不少。
 面對進入國會後的預算大審,中醫藥振興計畫4-5億元的經費,能否安然過關?仍在未定之天。黃怡超表示,面對國會預算審查,證諸以往,只有抱持懸樑刺股、戰戰兢兢的態度面對。

健保總額協商 弱勢中醫藥奮力攀爬

 在臺灣醫療體系內向來屈居弱勢的中醫藥,近幾年來,一直將提升健保總額佔比,視為重要核心目標。去年,在所有醫療體系中,中醫藥獲得最高成長率的冠冕,達4.208%,預算增加12.31 億元;只是,總額佔比排名墊後的中醫藥,並不以此為滿足,仍持續追趕。
 據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今年,中醫藥再上層樓,持續取得最高成長率的頭銜;同時,成長率高於去年,達4.344%,預算增加14 億多元,總體預算達309 億元。
 當然,這也非終站,甚至,在中醫藥爭取提升保總額預算的漫漫長路上,仍只是起點。

確診人數日以萬計 開放邊境需求更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