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國藥清冠一號抗疫成功新冠預後豈能束手無策?中醫缺藥 恐動搖國本國藥清冠一號抗疫成功新冠預後豈能束手無策?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圖/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圖/鄭清影 繪圖/游家梅
 缺藥,缺晶片,哪一個嚴重?
 去年,一場晶片缺貨事件,驚醒各國,紛紛將半導體產業提升為國安戰略層級,半導體地緣政治,成為超級顯學;從清楚認知進而轉為具體行動,國際強權砸下巨資,強化本國半導體事業;美國的「晶片法案」在前,台版的「晶片法案」緊接在後;今年1月7日政府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以及第72條修正草案,無疑是半導體等產業的大補帖,依法享受研發費用25%,設備支出5%,可抵當年營所稅。
 反觀缺藥議題,涉及台灣2300萬人健康,更是國安議題的重中之重。
疫情期間,國藥清冠一號打開中醫藥全新格局;走入疫後時代,中醫藥缺藥事件,更反應民眾需求爆增;中醫師們直呼:缺藥情況是20多年來首見;只是,要問的是:它是短暫市場供需問題,還是振興產業政策未及,長期缺乏政府關愛眼神所致?此時,亟需公私兩造積極作為,才可望化危機為轉機。

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

中醫師怨聲連連 臨床用藥大缺貨

 針對中醫藥缺藥問題,衛福部中醫藥司於春節前召開「中醫師臨床用藥供需問題」座談會,邀請中醫師公會、台灣中藥及台灣製藥等兩大公會和中藥商全聯會代表與會。
 導致缺藥的原因在於:中醫診所民眾看診率大幅提升。去年5、6月間,相較於前一年同期,成長50%,導致供應不及;有關上游進口中藥材,則沒有缺貨問題;只是,我們有85%以上的中藥材是從大陸進口,隨著大陸解封、確診數暴增、內需升溫,使得部份藥材價格提高,特別是和疫情瘟病有關的中藥材,漲幅約兩成,部份藥材漲幅來到倍數;中藥材漲價,勢將影響藥廠。對於部份中藥材漲價,如果是1、2成,尚可接受;但若是來到1、2倍之多,中醫藥司將介入關心。

缺藥非專屬 台灣、大陸、韓國同陷藥荒

 另者,當中藥廠供貨延遲,也使得中醫診所出現囤積現象,因預期心理,進一步刺激需求;備料期間,由原先的1個月,增加至3到6個月,惡化缺藥問題。
 中醫師公會已呼籲會員不要因預期心理囤貨;同時表示,將於北區、中區成立調度中心,藉由彼此互通有無,緩和囤貨所造成加重缺貨現象。
 此次中藥供需協調會議只是開始。之後,中醫藥司將繼續追蹤,防止缺藥問題持續惡化。事實上,面對疫情,不只是台灣,大陸、韓國,也都出現中藥缺貨情況。

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陳昭蓉

中藥春天來了?先過GMP確效這關

 為召開「中醫師臨床用藥供需問題」座談會,中醫藥司透過業界兩個主要公會:台灣中藥公會及台灣製藥公會發出邀請;兩個公會均派員參與,共有 8家藥廠代表出席。
 我們要求出席的中藥廠必須具有代表性。雖然,出席的中藥廠並非皆為負責人,但必須具有決定權。
 一家GMP藥廠要提升產能,不只是門檻高,它的歷程尤其嚴謹。口罩生產工廠可以快速增設產線;但GMP藥廠,從廠房設計開始,都必須經政府嚴格把關,其間涉及環保、工安等3、4個單位的會勘工作。所以,有些人不了解GMP藥廠的設立過程,會不解地問:現在市場需求旺盛,藥廠的春天不是來了嗎?你們燕子不是來了嗎?為什麼不好好地發揮一下?

GMP 藥廠確效高門檻 口罩、醫療器材廠遠遠不及

 廠商不是不想賺這個錢,不是不想擴產,這不只是經費問題。同時,目前,人事異動頻繁,員工訓練,也是要務。製藥廠擴廠難度,高出一般醫療器材等太多了。
 就政府立場,我們尊重每家製藥廠所選擇的經營模式;只要廠商願意擴產,我們都可以協助。只是,台灣中小企業由股東會運作,經營階層也需對股東負責,業者有本身的投資考量。現在,不只是清冠一號,疫情過後,整個中草藥開始崛起,民眾使用中藥已形成氛圍,中藥廠只要落實GMP確效,堅固品質,細水長流,就能持續往前走。

中藥商全聯會理事長馬逸才

上游藥材並不缺 要多少就給多少

 就我們了解,藥材來源沒有問題;有些藥材,價格提高;但價格提高,也不會沒有藥可以用;藥廠的倉庫都是滿的。所以,缺藥問題,發生在藥廠。就我的觀察,有幾個原因。
 首先,部分藥廠進行GMP確效,挪動產能配合進行確效;產能減少、需求增加,進而形成缺藥。

藥材未斷鏈 充足供貨無虞

 第二個,就是少部分藥材品項漲價,以至於成本增加;藥廠選擇優先提供給簽約的醫療院所;沒有簽約的中醫診所,出現供應問題。
 這次,市場缺藥和中藥商無關,中藥商的供應,沒有斷鏈問題。在整個中醫藥供應鏈上,上游製藥廠的原料,我們的供應沒有問題;但藥廠和中醫診所、醫療院所之間,出現斷鏈。
 雖然,由藥商扮演的藥材供應,未出現斷鏈;但若長期輕忽中藥商的永續發展,萬一,有一天中藥商凋零,藥材供應斷鏈,藥廠真的沒有原料了,缺藥問題將更加惡化。而中醫師具看診專業,但是中醫師看病,沒有藥,等於是有槍卻沒有子彈,也無法完成醫療行為。

中醫藥發展失衡 藥廠缺藥冰山一角

 我曾經在《中國醫藥導報》發表一篇文章,論及大家應重視中醫藥發展的失衡現況。因為健保,中醫師積極使用藥廠製劑,事實上,大家應共同維護中藥傳統;但因健保制度,中醫師的養成並未著力於對中藥的辨識;因為,健保藥都是粉狀,對於原藥材,中醫師疏於投入;漸漸地,有效的水藥被邊緣化,健保藥躍為主流。當大家輕看藥材的重要性,長此以往,終將愈來愈限縮中藥商的發展空間。

台灣製藥公會主委李威著

全民瘋清冠一號 擴產需政策加持

 針對缺藥問題,最近,我和幾位中醫師聯繫,他們倒不是刻意囤積,實在是看診人口增加很多;所以,與其說是缺藥,不如說是結構性問題。我實在沒想到,一場新冠疫情,短短兩、三年間,中醫看診人口,一下子成長50%到60%。去年9月、10月間,聽到市場缺貨,有些廠,庫存剩下2到3成,慶幸我們還能順利供貨;但沒想到,今年1、2月間,缺貨問題延燒,有人問:你們的廠有沒有缺貨?我說:不是缺貨,真的是產能應付不了消費速度。通常,廠內的生產排程,是按前一年的銷售進行規劃;現在,這個定律被打破了,每一家藥廠都遇到很大的挑戰。
 還有一項棘手難題,就是缺工。按照GMP藥廠確效要求,藥品必須在廠內完成生產;所以,最快的方式,就是訓練足夠的技術人員;在此,政府若可協助放寬加班工時,鼓勵生技醫藥產業投入製藥廠;生產由一班制增為兩班制或三班制,或可慢慢緩解市場供需、進而健全產業發展結構。

釐清缺藥成因 著手健全產業發展環境

 再者,經濟部是否對中藥廠提供更好的優惠補助方案包括稅則、薪酬以及ESG設廠減碳規範等,藉由改善中藥廠經營環境,吸引各方投入中藥製藥。
 現在來看,疫後,中醫藥將呈現穩定成長。而解封後,所有的防疫產品回歸市場;最近,輝瑞、莫德納業績下滑,原因在於政府補助下降;但反觀中醫藥市場動能,卻出於自發性,而這股自發性的力量,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範圍。
 當然,政府採取嚴格方式管理中醫藥,以至於現在民眾可以放心使用。以清冠一號而言,它真的成為出國者旅行箱內的必備產品。現在,確實是台灣發揚中醫藥絕佳機會;只是,我們不宜殺雞取卵;而應一起把市場做大。

年輕世代認同中醫藥 市場欲小不易

 我相信,未來中醫藥市場將持續穩定成長。我們發現,因為清冠一號,最近,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人開始接受中醫診療;以往,多為40歲以上的民眾中醫;但最近,中醫看診病患的年齡層明顯下降;未來,隨著他們年紀漸長,中醫藥使用率會慢慢提升。所以,不管是清冠二號針對重症,或是長新冠、新冠後遺症如失眠、憂鬱、脾胃等問題,都可以使用中藥;所以,除非再出現重大藥安事件,中醫藥發展應是欲小不易。

台灣中藥公會常務理事陳如麟

2大前提、三項原因 缺藥事件終不可免

 分析目前中藥缺貨,應先考量兩個前提;首先,2022年中醫診所看診人口,平均成長20%至30%。

複方品項超過300 產程安排複雜度高

 再者,我們談台灣健保給付的濃縮製劑,是以複方為主;而目前常用的複方超過300種,在全世界,台灣算是絕無僅有。掌握這兩道前提,才不至於片面解讀缺藥問題。
 接著看中藥為什麼會缺藥?歸納成因有三:
 第一,是藥材的部分。藥材不缺,但部份藥材出現價格飛漲如黃耆、黃連,還有早期的酸棗仁,價格漲了1到3倍,會導致藥廠進藥成本提高;但畢竟是製劑,不能像期貨一般操作;所以,藥廠多半採取先行吸收;價格也採取緩漲型,3個月、半個月或是1年,才進行價格調整;因此,普遍採取保守作法;先前的黃連,在台灣可能是400元,現在漲到800至1000元了,但擔心買到高點,漲價時,藥廠不太敢追。這是從藥材因素來看缺藥事件。 

產能吃緊 缺貨聲此起彼落

 接著,我們談藥廠因素。台灣常用的藥材品項有300多種,因為品項多,每一批次生產數量有限,好比這一批次生產濃縮製劑可能生產1000瓶,一個批次量,無放大成3倍;因為,在藥廠內,每個批次必需合規;檢驗合格後,才會再排產程,走完流程,最快也要一個半月以上;而品項又多,批次檢驗量也會受影響。
 清冠一號佔用藥廠20到30%的產能;同時,為落實GMP確效,廠內需進行有效規劃,這部份也將影響產出。所以,加總起來,導致生產線緊繃,即便藥廠努力趕工,仍是供應不及。

市場假性需求 安全庫存量提高

 最後,就是醫院診所的因素。因為,去年全廠投入生產清冠一號,不少濃縮製劑品項得先暫停;所以,醫療院所感覺這個品項也缺,那個品項也少了;於是,從去年下半年度開始,從醫療院所陸陸續續傳出缺貨,更造成市場假性需求。
 正如衛生紙搶購事件。原本,醫院診所端的安全量是1個月;現在,提升至3個月,使得原本數量足夠,因醫院診所提高準備量,加上生產排程、彼此合約因素,以至供貨控制不易。

中藥製藥身繫全民健康 竟是爹不疼娘不愛?!

 近來,國藥清冠一號在國內外掀起巨大風潮;它除了造成市場狂熱,更帶動台灣中醫藥全面起飛。市場強烈需求,為中藥製藥廠帶來甜蜜負擔,市場供不應求、造成中醫藥產業斷鏈;也讓人驚覺:身繫全民健康的中藥製藥產業,竟是爹不疼娘不愛?!
 目前,中藥製藥的主管單位為衛福部和經濟部;但監管與鼓勵產業升級發展,卻出現嚴重失衡;也成為此次市場出現嚴重缺貨事件的長期病根。
 為提升台灣中藥製藥生產品質,衛福部中醫藥司落實GMP確效,雖然增加藥廠諸多成本,引來正反評價,但為協助品質升級,自有其立場和主張。問題在於:監管的同時,卻未見清晰的產業發展政策,甚至,在國家產業發展藍圖中,成為消失的一塊,中藥製藥既不屬於生技產業,以至於相關扶植補助規範不適用《生技發展條例》;而理當有份於台灣《中醫藥發展法》內的鼓勵措施,也付之闕如。
 疫情來襲時,生技產業重要性升高,但已有數百萬真實世界使用人口的清冠一號等中藥,卻不在國家產業發展重點之列。疫情襲擊,半導體等產業也出現生產斷鏈、導至缺貨之虞,政府傾全力加碼輔助扶植產業;反觀攸關人生命安全的缺藥問題,特別是後疫情時代,扮演養身保健要角的中藥製藥,卻無人聞問。令人不禁疑惑:站在全民利益,究竟是缺藥嚴重?還是缺晶片嚴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