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志緯
圖/曾琬筑
長期以來,台灣中醫因醫療環境、病患認知及傳播資訊等種種因素,使中醫慢性調理的形象深植在社會大眾印象中;久而久之,嚴重影響醫療資源配置,間接壓縮民眾就醫選擇的權利。
2017 年台北世大運的展開,讓中醫從冷落的一隅急速竄起。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神奇技術」讓國際選手趨之若鶩外,台灣中醫的國際能見度也大幅提升。時任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的陳旺全醫師則是事件背後最有力的推手之一。
中醫挺進急診室 打開世人眼界
2018 年是中醫大事連連的一年,「中醫急診處置試辦計畫」這件大代誌,顛覆了一般人對中醫不擅急症治療的認知。該計劃內容是提供有設立中醫部門之醫院可向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出申請,在計畫指定醫院接受急症中醫治療時得以提供健保補助,使民眾獲得更多元優質的醫療服務。
陳旺全醫師說,中醫並非不擅長處理急症,2017 年1 月23 日至2 月1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於瑞士日內瓦總部開「第140 屆執行委員會議」時主動邀請台灣中醫專家以「針灸列入緊急醫療可行性及重要性」為題進行報告,足見全球醫學界對中醫針灸的高度肯定。
治未病 慢性病 中醫有解
除了急症,預防勝於治療的「治未病」和慢性疾病治療調養亦是中醫的拿手強項,歐美日韓等地的華人,大多數信賴中醫並尋求「預防」與「根治」的自然醫學技術與本草藥方,這些正能突顯中醫的真實價值。陳旺全醫師認為台灣民眾對中醫藥的需求與認識與日俱增,政府應重視人民實際需求,適度提高中醫部門的健保給付額度。
中醫藥國際化新南向重要基石
同年,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衛生福利部展開「一國一中心」計劃,在南向各國設置醫療服務中心,其中中醫藥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陳旺全醫師表示,近年中醫藥全球化已是世界趨勢,中醫藥絕對是助攻「一國一中心」計劃的外交利器,同時建議可和文創產業結合,鼓勵民間文創產業能將中醫藥納入,成為其中重要的元素;結合廣播影視、藝術創作、新聞出版等不同領域,讓中醫藥受語言文化加持,走出國門產生倍數擴散效益。
陳旺全醫師進一步說, 「中西醫融合」的概念,是台灣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全球醫療學術界已逐漸發展出運用現代科學、現代醫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藥學,且已具成效,有助於台灣醫療輸出,台灣若能善加發揮中西醫結合的醫療特色,將是前進南向國家時,據以勝出的優勢。
保留傳統 台灣中醫藥以獨特性勝出
繼台灣傳統醫學大老林昭庚教授出任國際東洋醫學會(ICOM)會長,第19 屆國際東洋醫學學術大會更在留日博士陳旺全醫師臨門一腳下,主辦權再度花落台灣。陳旺全醫師說,台灣傳統醫學的學術地位之所以受國際肯定,主要是因為台灣的中醫藥專業人士積極參與,所發表的論文也深具特色,尤其,台灣中醫不得使用西藥或中西醫參雜在一起的處方,無論是針灸或中藥都是單獨使用所顯現出來的特殊療效,這也使得台灣的傳統醫學在中國大陸、韓國、日本間建立起獨特性。
如在2018 年3 月國醫節學術論壇上陳旺全醫師所發表「中醫藥在癌症標靶治療之研究」,提出中藥免疫治療的重要發現,與同年10 月「2018 諾貝爾醫學獎」同樣是以癌症免疫療法獲獎;可見台灣的傳統醫學研究已跨入主流醫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