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中醫師、中藥商、中藥廠 三角習題難解.中醫藥振興計畫遇亂流 政策膠著

策劃.採訪.撰文/金麗萍
繪圖/游家梅
 一篇舊聞新炒,意指中醫師開自費藥尤易導致腎臟功能受損。此說一出,引起中醫師界一片譁然,連忙進行澄清、消音。
 看來,兩年前不肖中醫師非法使用硃砂事件,至今,中醫藥界仍深受其害。只是,當時中醫藥界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推動的中藥分級、強化醫療用中藥品質提升的「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卻因中醫界利益糾結而陷入膠著。
 另者,維持中藥市場的中藥材可供食品使用,再被立法院要求提出相關規範,致使在衛福部食藥署「科技業務」項下預算被凍結300萬元。
 看來,清冠一號雖掀起中醫藥風潮,卻令人耽心,是否將因政策環境建構不足,最後,致令中醫藥有行無市?

中醫師、中藥商、中藥廠 三角習題難解

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走樣

中醫師、藥商、藥師、藥廠 各有立場

 2年多前的硃砂事件,似乎未因時光流逝而淡化衝擊;只不過,因它而起的「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卻陷入停擺。

掀開硃砂瘡疤 驚見傷痕尤深

 「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備受府院高層關注。主要係因它向上連結由蔡英文總統頒佈實施的臺灣「中醫藥發展法」;再因總統一句「徒法不足以自行」,催生出「中醫藥振興計畫」;接著,「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預算經費到位;不過,現卻因觸及中醫、中藥、藥師、藥廠多方利益衝突,以至於計畫原地踏步。
 據衛福部中醫藥司二科科長謝采蓓表示, 「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的初衷在於:中醫師全聯會為積極提升醫療用中藥材品質,建立分級制,將中藥材區分為醫療及非醫療使用;關於醫療使用部份,中醫師全聯會則規劃參考如韓國一般,醫療用的中藥材由GMP藥廠供應,在GMP藥廠的嚴格把關下,確保醫療用中藥材品質,杜絕硃砂事件再現,真正達到安心中藥的目標。

飲片規格化 下一步納健保

 「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立意良善;而透過落實計畫的精神和作法,進一步整合中醫師、中藥商、中藥製藥以及藥師,完成中醫藥整合的大工程。一旦飲片規格化,下一步就有機會將飲片即中藥材,納入健保給付,推升中醫藥健保給付額度。
 只不過,「衛福部中藥材飲片規格GMP計畫」被官員形容為「太過理想性了」。現在,該計畫因涉及敏感的商業利益,整合失利,致令計畫陷入擺盪之中。依目前中醫藥市場運作生態,醫療院所需用的中藥材,仍以中藥商提供為主;科學中藥則由中藥廠供應;而中藥藥廠原料來源,卻需倚賴中藥商。

中藥商缺席 計畫受阻

 據熟知內情人士直白地表示,按中醫師全聯會的想法,醫療院所使用的中藥材由GMP藥廠供應,藉由GMP的嚴格管理制度,確認貨源的品質安全;如此,藥商淪為過水的角色,更有可能失去生意機會;而藥廠也不樂見,因為,中藥廠的科學中藥材原料是靠中藥商提供,在中藥缺藥狀態未見緩解之際,中藥廠面臨中藥材、科學中藥的原料均由藥商提供,難保不會發生貨源無法穩定供應的致命風險。所以,面對這項計畫構想,藥商期期以為不可,不願意為計畫背書;於是,計畫才準備啟動,藥商代表就宣佈退出。
 藥商認為,GMP是一項生產管理模式,藥商不是藥廠;藥商進口的藥材,原產地是中國大陸,可能在運至臺灣之前,已於中國大陸包裝完成,導入臺灣GMP系統,顯然有執行困難。

水藥納健保 中醫師意見紛歧

 謝采蓓指出,除藉由GMP的公信力強化中藥用藥安全外,後續還將涉及水藥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的議題。目前,水藥仍屬自費,未來,是否納入健保?中醫師內部意見紛歧;當然,水藥費用高,涉及健保總額給付,健保署也未必接受。
 自費中藥價格高昂、且收費標準不透明,屢遭民眾詬病。曾有健保消費者委員提出將水藥納入健保,也有中醫師大表贊同,如此可提高健保總額給付。只是,部份僅提供自費門診服務的中醫師,自然不認同將水藥納入健保。
 中醫藥走向標準化,幾乎已是一條不歸路;只是,在自費看診上,落實中藥價格標準化,似乎難上加難。

自費空間 在於醫病信任關係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張永勳表示,現階段,中醫師在臨床開立自費處方藥,完全是由市場機制決定,政府沒有納管。當然,就營運的現實角度而言,醫療院所都希望增加自費處方。張永勳特別強調,院所開立自費處方的空間在於:中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信任感。
 只是,張永勳認為,中藥材的價格確實很難界定。他舉例,當歸1斤 300元貴不貴 ?但當比較1斤200元的當歸,高下立判;所以,中藥有一定的複雜性,屬於自費的飲片,不宜做價格規範。
 在國家「中醫藥振興計畫」強力支持下,《臺灣中藥典》準備堂堂邁入第五版; 據衛福部中醫司表示,為從源頭精進中藥品質,第五版《臺灣中藥典》將完成收載的品項達450項。

位階形同法規 藥廠、藥商營運準則

 近幾年,衛福部中醫藥司不斷增加《臺灣中藥典》收錄項目。據衛生福利部在立法院第10屆第七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所提報告中指出,民國111年, 已完成22種中藥材以及一項中藥製劑杜仲的品質規範分析研究提供《台灣中藥典》參考採用。
 有關《台灣中藥典》編纂修正的重責大任,主要是由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張永勳負責。
 據張永勳表示,《台灣中藥典》的位階形同法規,是藥廠、藥商遵循的營運準則。過去,《台灣中藥典》所收錄的品項,基本上,只限於中藥材;從第三版《台灣中藥典》開始收載中藥製劑,也就是濃縮中藥,這已是一大突破;現在,已有約10種濃縮科學中藥的規範;其中,5項為中藥製劑,5項是單方。當然,這仍遠遠不足;因為,健保就使用了好幾百個中藥處方。張永勳指出,透過中醫藥振興計畫,可以將藥典裡濃縮中藥的規範快速地建立起來。

振興計畫加持 再增收錄中藥

 張永勳認為,臺灣藥廠的製造經驗豐富,勝於大陸;只是,過去藥典裡沒有規範的部分,就留給藥廠很大的自主空間。就像原來我們規範 20個處方,至少要進行兩個指標成份的定量,如小柴胡湯就要做定量;政府只訂出這樣的大方向,但是每一家藥廠所選擇的指標不同;如果使用同一個指標檢視國內藥廠,就會發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未來,列入藥典的處方,廠商必須一律按照藥典的規範製作;也就是說,只要是小柴胡湯,各藥廠所生產的都一樣。
 隨著處方納入藥典,勢必將增加藥廠的營運壓力;只是,張永勳說明,處方納入藥典之後,政府仍會提供廠商一年的緩衝期。
 至於,《臺灣中藥典》距離完備收錄,還有多遠?張永勳指出,先看中藥到底有多少種?在《本草綱目》中有1800多種;針對藥典,目前,比較常用的是355種,陸陸續續還會再增加品項;只是,最近幾年,增加品項的工作重心置於中藥製劑。

推出英文 推升中醫藥國際化

 再者,第四版《臺灣中藥典》已編制完成英文版。張永勳強調,此為臺灣中醫藥走向國際化奠定重大基礎。以往,當臺灣中藥銷往國際時,因缺乏英文說明,外國友人看不懂,嚴重影響銷售。所以,英文版上市,對業者進軍海外是一大助益。特別是,疫情期間,國藥清冠一號之所以能由海外紅回臺灣,英文版《臺灣中藥典》確實功不可沒。
 中醫藥強化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種植開發已邁出大步。其中,腳步積極的天明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伯綸緊緊跟進法規進程。王伯綸表示,根據「中醫藥發展法」第四章「中藥品質管理與產業發展」,政府將展開中藥藥用植物種植產業,完善從源頭至上市後中藥管理及風險措施。

政府號令、藥廠跟進

進口替代 本土中藥種植大步前行

法規先行 釋放民間投資動能

 同時,針對「中醫藥發展法」的精神,衛福部已發布訂定中醫藥發展法子法規,在民國110年10月18日發布訂定「承租公有和國營事業土地種植中藥藥用植物租賃期限保障及獎勵辦法」;緊接著,衛福部再於民國110年11月30日向行政院提報「中醫藥振興計畫」,民國110年5月27日行政院核定同意辦理三項重要計畫,分別是:強化本土中藥藥用植物種植開發及產業合作、加強中藥材源頭管理、建立中藥材品質管制規格及標準等。
 有了法規框架,大舉提振民間業者的信心。部份中藥廠已積極展開部署,參與政府藥用植物的開發行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