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本草醫學的傳播者

淺談中醫治胃病的臨床用藥(一)

王唯丞 (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文/王唯丞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隨著現代人在飲食和生活作息上的習慣越來越不固定,患有胃部疾病的人口也逐年增加。有些慢性胃部疾病因較為頑固、難處理,在長期發展後容易形成胃癌的溫床,其中尤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最為知名。對此,西醫一般會以四聯療法進行治療,惟此病的預後仍相當不佳,通常一經確診即會被視為胃癌病變的前兆。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跟胃是後天之氣的根本,對於中氣的運轉以及水分的代謝與兼顧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因此脾胃功能一旦出了問題,就像是我們的倉庫、能量來源有了缺口,不只容易導致消瘦,也可能造成百病叢生。故此,本文希望能從中醫藏象五行的觀點對胃部疾病進行剖析,並提供用藥方面的建議,使患者免除長期胃病之苦。

一、脾胃與藏象五行

 以中醫而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相對應的陰陽五行,而關於每個臟腑屬性、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關係的論述,即被稱為「藏象學說」。對於藏象學說的討論,有的人喜歡從臟腑的功能來切入、有的人則喜歡從臟腑的特質來切入;但是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基本上都不離陰陽五行以及相生相剋的概念。
 本文主講的胃與脾在五行上都屬「土」,若以天干加以對應,則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又胃為腑、屬土中之陽,主受納;而脾為臟、屬土中之陰,主運化。其中,土中之陽的胃屬於十二正經中的足陽明胃經,因此其治療宜滋陰。相對地,土中之陰的脾也可以對應到足太陰脾經,因而脾的治療宜升陽。承接以上的觀點,後世歷代的醫家在處理胃跟脾時,總歸有兩個大原則:胃者要養胃陰、脾者則要升脾陽。儘管如此,以上僅為從屬性角度出發所建立的原則,不代表胃陽以及脾陰的問題仍不會出現。由於中醫是一個講求中和的學問,因而在治療的過程中,仍應留意物極必反的道理。
 了解胃與脾的屬性後,便可以利用五行中相生相剋及生化的概念來論述其問題。我們知道,天干跟其他的五行、干支會有所謂生化、相生、相剋的概念,以下便以「戊癸合化火」和「甲己合化土」兩組關係分別說明胃與脾的病因病理。

1.戊癸合化土

 如同上述所提,由於戊為胃土,因此有關胃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戊癸合化火」這組關係來討論。以臟腑而言,此處的「癸」指的是腎水,因為腎為少陰之臟、也為水中之陰,故稱少陰經;又由於「腎為胃之關」,腎中的陽氣可以溫煦脾胃,故腎陽發動胃之燥性後便會合化成火之氣。中醫上有一種疾病叫做「五更瀉」,指患者在天亮的時候較容易拉肚子,其病因即是來自陽虛或腎陽不足所導致的脾胃虛。
 另外,由於火屬性也對應於「心」,又胃脈和心脈有所交會,因而根據「戊癸合化火」的道理,久患胃病的人較容易造成心下痞滿,出現心神不寧、夜寐不安的症狀,因心主「神明」。甚至有些人會感覺胃部、胸膈很悶,心下好像感覺有什麼東西,即稱為所謂的「胃心病」。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患有的胃食道逆流一開始也常因位置而被患者誤認為是心臟方面的問題,而為何這些胃部疾病會表現得像是心臟問題,即可從戊癸合化火以及胃心病的概念加以論述。
 除此之外,當戊跟癸本身都有疾病時,它們合出來的火也會是一種比較虛弱的火。又因「火」會生「土」,按照「母病及子」的道理,這種衰弱便會體現在患者脾胃功能的退化上。又或者當患者的腎功能也不好、癸水不足時,戊癸合化之火一旦過旺、倒過來影響戊土,在胃陰本來就不足的前提下,胃會變得更燥而形成燥土,導致患者因腹滿而數天無法大便,形成一種腑病,或因虛火上旺而產生口舌生瘡、心火上炎、口苦嘴破、夜寐不安等問題。這些主要都是因戊癸在已呈病態的前提下,又合化為火所致。
除了五行上的相生相剋之外,各元素的旺與弱也對於疾病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此部分較為複雜,請讀者參閱以下圖表說明。

文/ 王唯丞 ( 中國大陸執業中醫師)
Scroll to Top